“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日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纲要)正式公布。19篇、65章、192节的“十四五”规划纲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深入推动高质量发展擘画宏伟蓝图。
1
五年规划首次不设GDP增速具体值,但仍需努力使经济增速与潜在经济增长率保持一致
GDP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也历来是五年规划中最具综合性、最受关注的指标。“十四五”规划纲要将GDP作为主要指标予以保留,同时将指标值设定为年均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这种表述方式在五年规划史上还是首次。
“以定性表述为主,隐含定量表述,这是从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整体出发,充分把握‘十四五’发展趋势和内外部环境,经过慎重论证、反复比选、深入研究作出的一次调整。”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说。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能简单以GDP增速论英雄,更不能为了经济增长不顾质量效益和生态环境后果。但另一方面,实现现代化也需要合理的增长。“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处理方式有效兼顾了这两方面需求。
“‘十四五’处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十四五’规划纲要突出做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有机衔接。当我们以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时,GDP增速具体区间数值就显得没那么重要,发展的质量效益更加重要。”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说,“不简单地按照经济增速单一指标来推进现代化治理,才能够给改革创新足够空间,最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增长目标以定性表述为主、隐含定量表述,并不意味着不要GDP增速。胡祖才表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蕴含着未来15年我国GDP增速需要保持在合理区间。
刘元春算了一笔账,2035年要达到当代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意味着“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均GDP平均水平按不变价格计算,要达到1.5万美元左右。这就要求中国经济增速在“十四五”期间保持6%左右的年均增长率。
“‘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其他主要指标,比如失业率、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等和GDP是相关联的。这些指标给出了具体数字,隐含了我们要努力使经济增速与潜在经济增长率保持一致。”胡祖才说,“十四五”期间,GDP增速保持在一定速度是有把握的。不设定一个具体的量化增速目标,有利于更积极、主动、从容地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增强发展的灵活性,为应对不确定性留出空间,也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相对于五年,年度形势较易研判。在年度工作中,可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和经济运行状况等,有针对性地确定年度增长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