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地铁“低头族”,聚会“指尖族”,还有一些用游戏语言交流着听不懂的网络用语。我们的生活在不知不觉中被”网络化“映射的的无处遁形,这种对网络的极度依赖削弱了我们自我思考的能力,降低了我们的亲情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因此,被”网络化“的生活需要变革。只有对网络进行充分的自我完善,才能充分利用网络而不是被网络所利用。
变革被网络化的生活才能重新激发我们的内生思考能力。智能设备越来越普及,我们的生活中也不再有“为什么”,不知道,问百度,轻轻一点答案就出来了。生活常识,学校作业甚至写作都能够通过网络来轻松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我们的思考能力,人的大脑是智慧的源泉,如果长期以来网络,最终我们的答案都会是同质化,没有任何新颖可言,更何谈创新,怎么谈发展?因此,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在不懂的问题上首先不去急着找正确答案,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给出不一样的过程,这不仅锻炼了我们的创造性思维,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给了自己积极引导,增加自我信心。
变革被网络化的生活才能加强我们与家人和社会的交流。手机给了我们不一样的世界,网络可以和陌生人畅所欲言,可以和不认识的人打通宵游戏,可以在刷剧的同时通过弹幕与人交流观看的感觉。但这一切都在无形中弱化了我们语言交流的能力,当我们从面对面交流到电话交流到信息文字交流,我们在一步一步的丧失自己的语言也在弱化彼此的情感。所以,放下手机,适时地与家人聊天,到户外与朋友们呼吸新鲜空气,让我们周边的交流不再是冷冰冰的机器,让热血通过激情的语言表达出来,拉近与亲人和社会的距离。
变革被网络化的生活才能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尽自己的一份力。网络语言的盛行让传统的字眼变得越来越边缘化,一些成语被网络过度引申释义后成了完全相反的意思,这些对青少年们来说无疑造成误导,网络新生语言尤其存在的新鲜和活动,但他们往往存在的时间短暂。而传统文化则历久弥新,是凝结了前辈先人们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以传统文化为向导,对新生的网络词汇加以辨别,可以通过对网络用语规范的宣扬和对不敬语言及时在网络公布等手段加以惩戒,不能让糟粕的劣质网络语驱逐了我们有价值的传统文化。
只有变革被“网络化”,才能让我们从心态、行为、价值观上加以完善,从而更好的利用好网络带给我们的便捷。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让我们都争当变革被”网络化”的有心人,让网络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更加的发光、发热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