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模主题是礼,特意给大家找来这篇相关时评分享。在物质文明逐渐丰厚的当下,精神文明的追求
也是申论备考的一个热点,大家可以适度积累相关内容~】
最近,有两则新闻备受关注。一则是,某地一名女子在街道斑马线被汽车撞倒,
不幸遭遇二次碾压身亡;另一则是,北京开展路口秩序环境综合治理,机动车遇人
行横道不避让行人将罚款 200 元、记 3 分。斑马线前的文明考题,值得每一位交通
参与者深思。【事例引出主题,精简৾切题,很值得借鉴的开头写法。】
行人过马路,机动车不减速、不停车、按喇叭催促,怎么安然通过?人行道亮
红灯,机动车正常行驶,路人扎推穿行、人车混行,如何保障安全?以古罗马庞贝
城的“跳石”为雏形,上世纪 50 年代出现在英国的斑马线,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的
标志性景观。它折射着人与车的通行关系,也是城市运转的一幅经典图像。虽然绝
大多数人都知道斑马线引导行人安全通过马路、警示车辆减速缓行,但在我们身边,
道路上的“速度与激情”仍经常上演,成为交通管理与城市治理的现实难题。【这段
还是一个现状问题描述,严格来说,第一段事例引出主题后,申论文章的第二段可以是原因分析(如分析
礼缺失的原因)或是意义分析(分析交通礼仪重要性)。这段其实可以与第一段精简合并,或者说删去。
但光从内容上来说,这段也挺值得积累,可以稍微记一下例子。】
其实,相关法律法规对此早有明确规定。道路交通安全法要求,机动车行经人
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另一方面,
北京、杭州、深圳等城市积极倡导机动车“礼让行人”,并以社会综合治理的惩罚
措施作为保障。可以说,依法治理与以德倡导构成了“礼让行人”的双轮驱动,其
目的只有一个,即确保斑马线上的安全、呵护斑马线上的文明。
城市交通如同一个生态系统,需要车辆和行人共同维护;礼让则是一种价值导
向,需要“车让人”与“人让车”合二为一。每个人过马路都希望机动车停一停、
等一等,同样,驾驶员和乘客也希望行人按交规走好自己的路。既遵守交通规则,
又彼此真诚尊重,才能为城市空间书写文明。再往深里说,道路文明并非简单的通
行与避让,而是法律约束、技术保障、行人与车辆自觉管理的有效结合,应建立在
遵守规则、互相礼让、步行者优先的共同基础之上。维护城市良性运行,尤其需要
多措并行、强化落实,在管理方面追求科学化、精细化。【这两个段落都是对下面对策的
铺垫,上一个段落论证了礼让行人的好处“保护斑马线上的安全,呵护交通文明” 这一个段落则引出
后文对策,我们在交通管理方面需要追求科学化,精细化。这两段其实可以平均一下,不需要写这么多,
在申论考试时,结合成一段就行……精简一下,主要写交通礼仪的重要性,然后结尾一句话引出对策即可。】
礼让文明的“让”,关键是平衡路权。城市道路是稀缺的公共资源,怎样分配
路权,如何权衡生命权与通行权,始终是交通立法与交通文明的核心意涵。相较于
机动车,行人处于相对弱势位置。以交通灯为例,国内一项研究表明,在交通流量
较大的交叉路口,行人最大可耐受等待时间为 90 秒,而红灯等待时间过长甚至超
过 2 分钟的情况很普遍。聚焦安全高效通行的目标,在价值排序上优先考虑行人需
求,大力倡导机动车礼让行人,这是一个城市应当标注的文明刻度。【第一个对策:平
衡路权。这个对策挺长知识的,大家可以作为面试素材积累。】
礼让文明的“礼”,无法一蹴而就,需要涵养过程意识和历史耐心。上世纪 90
年代,韩国一档节目拍摄深夜里红灯亮时的车辆停车情况,结果很不乐观。一天凌
晨,当摄制组准备离开时,一辆小汽车在红灯前停下,主持人问:“您为什么停车?”
“红灯不是应该停车吗?”驾驶员解释说,遵守交通规则不出事是最大的福气,就
能过上好日子。这句话感动了无数观众,也促动一些人开始审视自己。从遵守交规
到自觉礼让,很难跳过习惯养成和意识增强的过程,就像乘车排队、主动让座、不
开斗气车、慎用远光灯等文明行为,还要面临不文明习惯的冲击。对个人而言,内
心有道德律、行动有执行力,才能让交通安全与公共文明真正统一起来。【这个对策
则更加深刻一些,论点的涵养二字用的很生动,可借鉴。】
俗话说,礼让礼让,人车无恙。敬畏规则、尊重他者、完善制度,我们的社会
一定能在礼让中通过文明的一个个路口。【结尾呼吁,回扣礼字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