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申论

首页 > 湖北公务员考试 > 备考技巧 > 申论

诗和远方要多花些心思去抵达

未知 | 2021-02-07 10:04

收藏

【小编说:本文标题使用了比喻手法,用“诗和远方”来代指文化旅游产业,标题的意思很明显,即
要唤醒文化旅游业的繁荣还要多花些心思。这类标题比较有技巧,也需要有合适的比喻,大家以后再遇到
文化旅游业方面的主题时不妨也学着用一用“诗和远方”这一比喻,会让文章看起来更生动。这篇时评不
算新,但是其所涉਀的文化旅游的主题却是申论中考察过的重点话题,而且整篇文章以分析为主,大家可
以探寻一下现象背后的原因所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最近有媒体关注到“白鹿原”文旅产业的尴尬现状。随着电视剧《白鹿原》的热播,滚烫
的资本涌入这个仅 200 多平方公里的地方,至少六个以“白鹿原”为主题的特色文化旅游项
目拔地而起。然而,这些民俗村除了陕西小吃,几乎没有卖点。连排成片的仿古建筑群因为太
相似,如今只剩了荒草丛生。在激烈的竞争之后,这些项目有的只能勉强维持,有的则已关门
大吉。【第一段引出话题,以“白鹿原”文旅产业遇冷的问题说明当前文旅产业发展现状,引出文化旅游
的主题。开头提出的这一事例,大家也可以积累哦~】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更加旺盛,消费升级和政策红利引领下的
文旅产业,正在成为“市场需求的宠儿、经济发展的骄子、资本追逐的对象”。然而,一些地
方文旅产业的“滑铁卢”也告诉我们,文旅产业虽然是一片蓝海,但蓝海里也出现一窝蜂涌入
现象。【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其他新兴事物的发展,比如共享经济。】有的项目既无质量也无创意,既
不关心文化也不热爱旅游,一心想着把“风口”变现,结果就发现今天的游客不那么好忽悠了。
【第二段分析当前文旅产业发展问题出现的原因,一是产品质量差,二是消费者要求高了。】
耐人寻味的是,一些地方大投入的文旅项目,有时候甚至不如老乡自娱自乐的景区活得久。
那些原生态乡村旅游景区看起来土俗,却能找到适配的目标受众,关键就在于结合当地文化习
俗,成功挖掘出了富有特色的东西。这也提醒人们,在不惜重金投入文旅项目的时候,首先要
深究,这个文化项目的“魂”是什么?如专家所言,一个文化项目的核心,绝不仅是地理的象
征,“还是生于斯长于斯的血肉和灵魂,其中的文化精髓应是当地生命活动中形成的传统、风
俗、生存方式、思想观念等。”【这句话说的很深刻,如果有印象的同学应该记得“魂”这个词在申
论材料中出现过,“魂”就是精髓,是核心,在我们分析某一问题的核心时,也可以试着用一下“灵魂”
“魂”这种说法,尤其在文化传统、精神文明相关的话题中更好用。】强大的文化资源,同时也意味着
受众更高的体验期待,如果从业者不能认真地去打造历史文化特色,只是急功近利地追热点,
必然会掉进同质化的陷阱。【第三段说明文章观点,即文旅项目要想有长远发展,就要找到“魂”。这
一段对观点的解释非常清楚,但如果作为申论文章,这篇文章的观点就显得不是很突出了。既然全文都以
分析为主,那我们可以在开篇部分就把观点抛出来,然后再进行具体分析论述。】
当然,文旅产业的优劣,不能一概以赢利与否来做判断。以中国游客数量之多,一个项目
短期赚钱总有门路。比如在临潼,游客稍不留神就能被骗去假兵马俑景点,与双眼皮兵马俑合
照。这样的山寨兵马俑,临潼有关部门曾一夜之间销毁 40 多个。若想文旅品牌不被冒牌货亵
渎,首先当然是加强监管,但也提醒我们思考这样的问题:低水平仿制为何如此吃香?那是因
为对真景点的需求出现了井喷,谁都想来看看举世瞩目的兵马俑。我们真该多花些心思,才能
回报这种可贵的“注意力资源”。【第四段分析让步分析文化旅游业存在需求多而优质供给不足的问
题,这就是需要花心思的地方。在论证上,先说明对文旅产业的评价不能以赢利与否论英雄,进而以点带
面,从具体的“冒牌”兵马俑现象说起,具体论述多≠优,并没有对接好群众的文旅需求。】
这些年,我国居民消费已经步入快速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文化旅游迎来了黄金发展期。
与此同时,普通消费者对文旅“供给侧”改革的热切呼唤,也时常可闻。我们的旅游产品供给,
远远跟不上消费升级的需求。比如,各地都上马高度相似的“老街”,从这个古城到那个古城,
从名山脚下到高原之上,总能买到一样的商品,听到同样的民谣,品尝到相似的小吃,甚至到
了晚上,大多会上演大型实景演出,总有似曾相识之感。为何?还是因为不珍惜群众旺盛的旅
游需求,宁可懒惰地搞搞“一锤子买卖”。【第五段分析需要花心思的第二个地方,即文旅产业要对
接群众消费需求的升级。在论证上基本上是解释分析+具体佐证+总结陈词。这一段分析的结论部分说明了
观点,但如果作为申论文章,建议在段首就把分论点点出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重点前置”,让阅卷人
能在最快的时间内看到他们想看的东西。另外,“产品同质化”的问题也不仅仅存在于文旅产业中,其他
领域也有所涉਀,这里面还牵扯到关于文化创新、文化自信等问题,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人们去一些文化景点,往往是被与之相关的文化内涵所吸引,这当然蕴藏着商机,却不应
被滥用。在对待文化旅游的问题上,最需提防的是心急。很多长盛不衰、风靡世界的文化旅游
项目,背后往往有对文化品牌的敬畏,同时还有对服务细节的追求。有心人将文化和旅游比作
“诗和远方”,要真正到达那么诗意的境界,我们还需要日复一日的深耕,才能对得起见识和
品位不断提升的消费者。【结尾属于对策型结尾,有时候,如果全文是以分析为主的话,就可以在结尾
处稍提些对策作为具体落地的表现,就像这篇文章一样,以应对之策指出文旅产业的发展方向,发出呼吁。
这个结尾思路可以借鉴。另外,最后一句,与咱们常说的“工匠精神”相契合,可以联想记忆。】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