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小编语:今天带来的时评是涉到社会建设方面的,全文在阐述积累和业绩的辨证关系。用了大量
的排比、关联词构架全文,这样的表达既显逻辑关系,৾显得文采斐然,这样的表达手法也很适合考场上
使用。全文中引用句虽简短,但学会用短复句的形式去连接,一样出彩。】
岁末年初,无论个人还是单位,都要总结一下过去一年的成绩。有些人已然成绩满满,有
些人虽未收获,但成绩已经呼之欲出;有些人无所成绩却充满快乐,有些人“业绩”卓著却茶
饭不香。世间百态,此时尽显。【四种“有些人”并列+对比式排比,前两种“有些人”为业绩有无的
对比,后两种“有些人”为内心快乐与否的对比。前后两种不同的“有些人”৾构成了并列。“世间百态,
此时尽显”让结尾有力量。排比做开头,有气势、有文采,同时也简洁明了指出了当前关于“积”与“绩”
的现状。】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任何成绩的取得不只是
仅靠美好的希望就可以达到,而是要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道出了“积”与“绩”的辩证关
系。【名言打头,过渡,引出论点】
“积”是“绩”的准备、前提和基础,是量的积聚。“绩”是“积”的成绩、成效和成果,
是质的变化。不“积”肯定无“绩”,小“积”只会得到小“绩”,常“积”才可能拥有大“绩”。
要想“绩”必须“积”,是一条最原始也最简单的真理。【讲道理论证,阐明两者的辨证关系。“积”
是前提,是量;“绩”是成效,是质。“不积”怎么样,“小积”৾怎么样,指出必须“常积”才可能拥
有“大绩”,这一切都在阐释想“绩”必须“积”的道理】
“只羡鱼,不结网”“只打雷,不下雨”,成天想着奇“绩”的出现,却从不付出、从不
积累的人,要么就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要么就是好逸恶劳、好吃懒做之徒,成绩
永远不会降临到他们的头顶。【ਃ面论证,指出当前无“积”却想要“绩”的两种人,也点明这是没有
理解两者关系的人】
有些人虽然明了“积”与“绩”的关系,但对“绩”的理解却十分狭隘和自私。他们把“绩”
看成只是个人名利的充分满足,却不问所求之“绩”是否合乎国家和社会的评判,在平时的“积”
中也是一件一件地做,点点滴滴地累,甚至还是不择手段地“刻苦勤奋”。【粗看是对论点的分
析和解释,实际上是对论点的一个拔高】像盲目追求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的 GDP 增长率,像不顾社会效果所设定的点击率、收视率、阅读率,像纯属中饱私囊的家财
万贯、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等【四个“像”概述论点中的表现,清晰明了】。“积”得越努力,“绩”
得越显赫,给他人造成的损失就越多,给社会造成的影响就越坏,给国家造成的危害就越大
广而言之,那些贪官污吏,那些欺世盗名之士,那些制假贩假之人,那些坑蒙拐骗之徒【四个
“那些”,指出这类人对社会和人民的危害,积累】,都是属于此种范畴。这种人的结局要么会受到
社会的谴责和唾骂,要么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成为人民的罪人。【ਃ面论证,从社会意义、人民
利益的角度出发,去论证论点,点出理解了积与绩的关系但是没有处理好这种关系的人】
“良好的愿望一旦被付诸行动,就会变得神圣”。只有那些把“绩”的设定同人民的利益
相连,把“积”的方法同道德良心挂钩的人,才会受到社会的欢迎和高度赞扬,得到人民的无
限崇敬。【正面态度的论点】50 余年始终在农业科研一线辛勤耕耘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40 余年矢志不移地从事生物医学研究,以青蒿素获得诺奖的屠呦呦等人【举例分析,袁隆平+屠
呦呦,素材积累】,就是这种践行利人利社会的“积”与“绩”定律的典型代表。他们“积”的
作风是一种榜样和力量,他们的丰功伟绩也会永远被铭记。【正面论证,点出把“积”和“绩”的
关系处理好的人才是榜样。全文的论证不单一不局限,能通过哲学论证,正ਃ论证等各种论证方式去阐述
论点,同时能合理运用相关的名言佳句,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应是主动地“积”、不断地“积”、点滴
地“积”;“绩”不一定是惊世之“绩”,但至少不要损害他人,起码应是既利己又利人的良
“绩”。【对策】社会应鼓励追求成绩的人在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进程中,放眼杰出、
追求卓越,去取得一个又一个优良的“绩”。【结尾总结,提升拔高。前部分文章均是分析,结尾是
分析+总结的文章思路,也是值得考生学习和积累的写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