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首次设置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比指标,充分发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作用
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被置于具体任务的第一位。“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是全文中率先亮相的指标,“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则是五年规划中首次设置的指标。
胡祖才分析,按7%年均增速测算,到2025年,我们的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将达到37582亿元(2020年不变价),比2020年增加13156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也会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
“‘十四五’规划纲要首次设置‘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这个指标,并用专门章节阐释,可见基础研究被放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胡祖才分析,2020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的比重为6.16%,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到2025年基础研究经费可以达到2800亿元左右(2020年不变价),这是一个非常鲜明的导向,表明我们将更加重视基础研究。”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十四五”时期,我国还将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聚焦量子信息、光子与微纳电子、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现代能源系统等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要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还需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畅通经济循环、扩大内需、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全面绿色转型来深化改革。
“‘十四五’时期,我们要更加充分发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作用。坚定不移地用改革来化解风险和挑战。”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赵辰昕说。
刘元春也认为,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让高技术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因此仍要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通过深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释放生产要素、资源,让它们流入创新领域取得新突破,从而做大做强中国经济增长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