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说:《茶馆》是北京人艺的一部经典剧目,每次上演之前,市民排队购票的场面都是相当火爆,
真的可以用一票难求来形容。而在当下,多样性的文化对于传统经典艺术冲击颇大,像标题中的草莓音乐
节,就有无数年轻人追捧。那这次选取的文章,就是想要探究一下《茶馆》所代表的话剧文化或者传统经
典艺术,究竟为何如此火爆。】
提前 16 小时排队,数百米购票长龙,防潮垫、折叠椅等露营器材齐上阵……这样的场景
让人想起过去春节火车站抢票的艰辛,也绝不输给时下网红店和“苹果机”发售的盛况。【描
述排队场面,类比车站抢票、网红店等,画面感强。】但这次,熬过漫漫长夜,只为一张话剧《茶馆》
的入场券。从早到片刻,到“连夜作战”,再到等待一天,排队买票的时间不断前移,虽是被
个别热心观众“带歪节奏”,但经典的不朽魅力,才是“节奏”能被带起的坚强支撑。【从具
体的排队场景入手,以小见大,衬托话剧经典的魅力所在。】
近来,话剧市场“爆款”频频,但“爆点”各不相同。去年《窝头会馆》的抢票热潮,热
在宋丹丹、何冰等大腕“五星相聚”,蒋雯丽主演的《明年此时》、易中天编剧的《模范监狱》,
也因明星加盟及跨界尝试而备受关注;话剧《哈姆雷特》《俄狄浦斯》乃至《阿 Q 正传》,
则因文学名著的号召力而票房不俗;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开心麻花、赖声川表演工作坊等知
名团体,长期保持较高上座率,与其积年累月塑造品牌不无关系。作为北京人艺的“镇院之宝”,
《茶馆》为何常演常火?文学经典+豪华阵容+品牌光环,多重效应共同撩拨起观众的神经。
【分析话剧市场几大爆点,茶馆之所以受观众喜爱,也有其原因。另外,注意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述,非常
干练,不拖泥带水。】
一部经典有多重阐释的空间,一部好戏则能带动各种“周边”。一部《茶馆》,于是之
主演版珠玉在前,林兆华导演版常演不衰,四川话版别有一番“摆龙门阵”的江湖烟火,曲剧
版用牌子曲唱出了抑扬顿挫的京味儿,电视剧版则创作了王掌柜火烧茶馆、葬身火海这一极具
视觉冲击力的结局,虽是同一个王利发同一个唐铁嘴,不同的演绎呈现出不同的滋味,也挖掘
出作品的深度。一句台词、一处表演仍令人玩味,回忆著作、纪念商品层出不穷,就连剧中一
碗烂肉面,也被面馆老板复原出来作为招牌,它们打开了作品的广度。更重要的是,演员成全
《茶馆》,《茶馆》成就演员,观众爱屋及乌,关注相关演员的其他作品,不也算是另一种“周
边产品”吗?【这一段的表述与上段相联系,更深入的分析《茶馆》等经典话剧火爆的原因:作品与周边
相互带动,演员与作品相互成就。】
“排队”现象是观察中国社会变迁的有趣切面,而争相抢购的资源,最能折射时代的需求。
物质匮乏的岁月已逐渐远去,但精神追求在任何时代都未曾消弭。【观察……的切面、折射……
需求,精神追求未曾消弭,这些搭配可以记住。】1956 年在南京,观众为了一睹梅兰芳梅葆玖父子
的风采,带着铺盖卷买票;1986 年在北京,歌迷排队花半个月工资只为听一场崔健的摇滚演
唱会;1998 年在广州,为了观看好莱坞大片《泰坦尼克号》,队伍从永汉电影院一直排到禺
山路;而今天,娱乐方式更加多元,资源获取更为便利,但人们对高质量文化产品的热情始终
如一。从“故宫跑”到“通宵排”,从“大英博物馆百物展”夜场开启到“妇好墓展”预约全
满,为文化排队日益成为常态。【不管时间如何流逝、地点如何变迁,排队现象折射出人们对高质量
文化产品的需求,也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景观。“故宫跑”也是之前很火的排队例子,用在这很贴切。(国
宝《清明上河图》在故宫博物院举办特展,每天观者如潮,以致出现了上千人“赛跑”的场景,于是一个
新词“故宫跑”应运而生。)在例证时,从……到……,从……到……,这个句式非常精简,可以尝试着
用一下。】
有人说:优质资源总是稀缺的。2017 年北京仅话剧、儿童剧演出场次就达 8763 场,在
演出市场中最为活跃。但在《茶馆》《窝头会馆》的火爆背后,确实有不少小剧场话剧门可罗
雀。“小菜”不少,“横菜”不多;一边热闹,一边冷清。但换个角度看,“高峰”的出现必
须以“高原”为基础。话剧逐渐成为都市人热爱的文化生活方式,不单归功于大作佳作的震撼,
也源自学生习作、先锋剧作的熏陶。众多戏剧人的尝试与坚守,何尝不在为话剧播撒种子、打
开市场?而这些略显青涩的编剧、演员,正是话剧界的“潜力股”,未来的曹禺和焦菊隐,又
何尝不会在他们当中诞生?【排队的另一个角度体现的是“饥饿感”,也就是稀缺。此段将成熟的经典
剧目、老道的话剧演员与新生的作品、青涩的新人对比,话剧之所以发展,大家之作与先锋剧作都起到一
定作用。】
化解一票难求的尴尬,一味增加场次并不现实。毕竟,老戏骨精力有限,新生代也需空间;
看戏的人千千万万,北京人艺只有一个。长远来看,不能仅靠一枝独秀,还得用匠心浇灌更多
的重量级作品。但问题在于,与工业品不同,文化经典的打造非一朝一夕之功。屹立舞台 60
年的《茶馆》,在创作初期只是一部宣传普选的应景之作;老版《茶馆》谢幕后第七年,复排
之作甫一登场,冯远征听到的骂声比掌声还多……可见,经典化的过程、编演者的成长,与喝
茶一样得慢慢“泡”。【话剧向经典发展,与泡茶要慢类比,很巧妙。】这就需要观众多一份耐心,
多一份理解,醉心于经典的辛辣老道,也不妨看看新作的灵光乍现,说不定你我当下相遇的,
就是未来的经典。【对稀缺这个问题作出回应,以《茶馆》亮相初期也有不成熟之处来证明新生代的发
展需要时间,请观众多一些宽容、多一份耐心,给话剧新人发展的时间与空间。】
在王利发的年代,休憩消遣,似乎只有一方茶馆,可听书,可下棋,可饮食,可闲谈,茶
馆是整个社会的缩影。而当下,文化活动获得了更多样态与空间,话剧与剧场决不是唯一的选
择。中国话剧刚刚走过 110 周年的岁月,理应开疆拓土、扩展版图。但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
的文化,对于那些缺乏话剧土壤的城市而言,市场虽需培育,但与其盲目引进却遭遇“水土不
服”,不如挖掘当地特有的文化艺术资源,或许更能符合观众的“脾胃”。【理性提出建议,话
剧培育、产业发展虽是必须,但也不可盲目泛滥,少一些跟风凑热闹的心理,多挖掘一些符合观众胃口的
当地特色菜,才是正途。】
这正是:《茶馆》难买票,观众心内焦。文艺百花放,自然乐陶陶。【日报评论君经典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