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爱立 flag,你一定是积极废人吧!”积极废人、隐形贫困人口、佛系等热词,成为当下年轻人
自嘲或者麻痹自我的借口,这篇文章挖掘流行语言背后的价值存在,别有一番趣味。】
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些网络流行语热起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说出了不
少人追求诗和远方的心声;体内爆发的“洪荒之力”,点燃了不少人的“小宇宙”;而“新四
大发明”,更是带火了“秒杀”“刷脸”“抢红包”“高铁游”等一批新词……这些流行语汇,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时代的发展进步,也折射出人们的精神气质。【开门见山,罗列出不同阶段
的网络流行语,它们就像一面面镜子,折射着不同阶段社会群体的普遍心理。】
语言是交流信息的工具、表达思想的手段,影响着人们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心理学上有
这样一个实验:六名专业摄影师为同一个人拍摄肖像,拿到的却是不同的身份资料,结果为了
“准确传达”这样的信息,六张肖像照迥然不同。有时候,哪怕只是一个语言标签,也容易带
来先入为主,进而反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思想。可以说,无论是勾勒生活志趣,还是记录时光荏
苒,抑或刻写时代变迁,一个语汇的背后,往往涉及一系列的价值判断。【分析段,阐述语汇背
后涉及更多的价值内涵,也即将流行语与社会心理挂钩,凸显主题。用心理学实验增加说服力,例证短小
精炼,也建议大家在引用小案例的时候也尽量在描述清楚的前提下压缩篇幅,让表述更简洁。】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负面流行语正是这样,热衷于简单化归类的“贴标签”,极端的情绪、
夸张的表达,渲染或消极、或焦虑的心态,如若被滥用,难免给社会心态带来雾霾。比如,有
人用“杠精”来形容动辄抬杠的情形,可如果只是生活上有不同看法、工作中提出改进意见,
就被如此称呼,岂不冤枉?又比如,有人用“积极废人”代指那些爱给自己定目标但永远做不
到的人,可倘若每天这样揶揄别人或者自嘲,奋斗又该从何说起?实际上,不论是“隐性贫困
人口”还是“逃避性的沮丧”或是“口头学渣”,这些网络热词看似随意调侃,却也用贴负面
标签的方式传递着焦虑,放大了一部分人的负面情绪,带来不良影响。【前两段分析的是流行语,
没有感情色彩。第三段开始谈负面流行语极其带来的不良影响。看一下作者的语言表达,娓娓道来的表述
读起来着实舒服。】
传播学里有个概念叫“沉默螺旋”,是说当人们发现自己的观点处于弱势或者容易被批驳
时,会选择沉默来防止被孤立。然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对媒体的影响增大,有学者提出
“反沉默螺旋”现象:曾经的“一己之见”“片面认识”“表面意思”,在“人人都有麦克风”
的条件下,反而比以往更容易传播。一些负面网络流行语,正是因为抓住了人们对偶然际遇、
偶发情绪的代入感而走红一时。我们需要认识到,被情绪裹挟的判断不会令人信服,被标签标
注的生活无法让人热爱。正如短暂的阴雨不能反映整年气候,一两个热词并不足以勾画我们生
活与工作的全貌,不要让流行语汇成了制造心灵感冒的病毒。【深度分析,在当前网络语境之下,
要拒绝让负面流行语成为心灵雾霾。】
梭罗曾说,一切经得起再度阅读的语言,一定值得再度思索。网络热词的生命力,不在于
会不会吸引眼球、是不是引人发笑,而在于有没有创造出社会价值、能不能经历时间的沉淀。
从“任性”一词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剑指权力使用乱象;到“APEC 蓝”来之不易,成为环保
重要目标;再到“工匠精神”热度不减,一系列利好举措出台……这些经久不衰的流行语之所
以能够深入人心,在于兼具了有效、有用、有趣的属性,既反映时代又推动时代的改变。而那
些价值导向负面的流行语,终难逃昙花一现的命运,在大浪淘沙之后被人遗忘。【与第三段作
对比,不能简单的将网络热词与负面价值划上等号,有社会价值的经典热词反而成为时代符号。从解释到
例证到总结,这一段思路清晰,逻辑自洽,值得学习。】
从 1980 年代的“个体户”,到 1990 年代的“下海”,再到 2000 年代之后网络技术带
来的新词大爆发,再热极一时的流行语,也都要经历从广泛流传、不断打磨到沉淀结晶的过程,
最终成为时代的一种书写。如果把语言比喻成一座城市,那么这些沉淀下来的流行语就是城市
建设中的一砖一瓦。从热词中驱散负能量的寒霜,让流行语成为正能量的载体,才能让这座语
言的花园更美丽、这个语言的城市更繁荣。【结尾写的真好,先概括文章主题,点出流行语是时代的
书写。再用城市、砖瓦、花园等做喻体,把抽象的主题词具象化,感情加以升华。】
这正是:网络流行语,相映亦成趣。若只诉愁肠,何以流传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