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申论

首页 > 湖北公务员考试 > 备考技巧 > 申论

中国正在超越昨天的高考

未知 | 2021-02-07 09:14

收藏

【小编说:相信大多数人都有关于高考的记忆。尽管中国有很多种考试,但没有哪一种考试能像高考
一样,长久的吸引人们的眼球。为什么呢?因为它是当今社会为数不多的实现由底层向上流动的途径之一;
高考是一些机会的入场券,它令高配的人生成为可能;高考也是一种朴素的信仰,它使人们相信,寒门也
可以出贵子,努力就有希望,耕耘成就梦想。2017 年是恢复高考 40 周年,在高考之日,我们拿出这篇写在
去年的文章,来纪念我们的高考】
每年小区学校的周边开启“静音模式”,总会想起来给远在故乡的父亲打个电话,再听听
老同志重复了半辈子的当年回忆。40 年时光飞逝,看着今天全国为高考谋划、全城为考点避
让、全家为考生服务,再想起父辈当年用被铁水灼出点点疤痕的手去书写考卷,总能真真切切
感受到时代的进步【首段引入话题,相信这种“静音模式”在中国的每个城市都会出现;最后一句话
由今日高考的景象,切换到对历史的回忆;“用被铁水灼出点点疤痕的手去书写考卷”这句话,点出了父
辈参加高考的不易】
今天的孩子们无疑是幸福的,但老同志们有时候却并不觉得那时的考生境遇比现在差。对
于参加“文革”后首次高考的那 570 万人来说,1977 年的岁末不是冬天,而是一个民族重新
高扬崇尚知识、尊重人才旗帜的春天,也是一代人接受考试挑选而改变命运的春天。【接上一
段的结尾,阐述恢复高考的重要意义】40 年来,高考能够成为整个国家一年一度的盛大社会活动,
高考改革能够成为举国上下人人关注的政治,都是因为中国高考所承载的打通阶层壁垒、推动
国家转型、刷新教育理念等重担至今仍然在肩。再次回到当代,重申高考的价值所在:对于个人,
它为重新书写人生创造了可能;对于社会而言,高考在调配社会利益和保障公平上起着关键作用;在结构
上,本段作为过渡段,预示下面将重点讨论如何进行高考改革】
【以下三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来阐述高考改革所要注意的地方;标粗的部分是每一段的论点,但论
点位置并不突出,表达也不够简洁。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修改,比如:高考改革要始终与国家需要和社会
发展同频呼吸;高考改革要始终围绕着公平和科学两个维度展开;高考改革要始终以革新教育理念为着力
点】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幸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磨难。从标准化到日益重视个性化,从等待定
向分配到鼓励自主创业,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综合素养立意,高考改革一直在试图与国
家需要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同频呼吸。对于中国迅速成长的 40 年来说,高考所代表的一整套操
作体系,不仅保证了基本的公平和透明,而且提高了人才选拔的效率,其贡献是独一无二的。
然而,当今中国需要更多有创新思维、有独立思考习惯、有调查研究能力的人才,衡量和培养
这一类人才,很难有整齐划一的标准。比如作家周国平曾经做过以自己写的散文为题的阅读理
解考卷,按照标准答案来判却考不过初中生。【本段的论证结构是“分-总-分”,论点出现在段中,
我们最好把论点放在段首,进而展开分析,段尾总结,按照“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进行阐述。如此,我
们最好把段首的第一句话调整到“独一无二”之后,写成“….是独一无二的。它从标准化到日益重视个性
化,从等待定向分配到鼓励自主创业,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综合素养立意,变化的是标准,不变的
是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宗旨”。在段尾还应该加上总结句,比如“如何针对多样人才制定合适的选拔标准,
仍考验着改革者的智慧”】
这些年来,高考改革始终围绕着公平和科学两个维度展开。如果说高考科目从固定考几门
调整为实行 3+“6 选 3”或 3+“7 选 3”,是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发挥特长;探索招
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是为了打破“一考定终身”、在一定程度克服应试教
育的弊端,那么教育部阳光工程的实施,则让一度饱受质疑的高校招生黑箱遁于无形;以区域
和阶层均衡为目标的高招计划改革,为相对落后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孩子构筑起新的希望。【在
新的高考改革方案中,从招生计划编制开始,就强调要根据报考人数等因素合理制定计划,严格控制部属
高校在属地的招生比例,并向西部与落后地区倾斜。这一做法,应该说是从根本上确保社会各个阶层的机
会公平,也是从另外一个侧面去化解异地高考这个社会难题。在考试上,明确提出从 2015 年开始逐渐扩大
使用全国统一命题,在目前全国地方 23 张考卷的背景下,实际是在确保命题水平与衡量人才这把“尺子”
的统一性。】
高考改革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也许某种程度上并不在于题如何出、分数线如何划,而在于
教育观念的改变。近些年来,国家不断用各种办法推动人才培养使用与学历脱钩,但还是有很
多单位只认“985”“211”;明明大家都知道应试教育的弊端,想让孩子少一点机械记忆,
多一点批判、创新思维,却往往抵抗不住分数的诱惑;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逼得人们必须具备
终身学习能力,但高考前后被撕碎成雪花般的书仿佛在问,我们是在让孩子热爱学习还是讨厌
学习?【问题阐述】很多经受过高考煎熬的家庭都在反思高考,却可能不经意间忽略了一个重
要的事实:高考改革的成功,离不开全社会现代教育理念的集体觉醒,它需要我们把自己也投
入进去,在重塑考试制度的同时重塑自身对于教育本质的理解。【教育观念能否改变,关系着高
考改革能否顺利】
《路就在脚下》一文中说,“一个人能否成才,关键不在于是否上大学,而在于他的实际
本领。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学校,留心处处皆学问。”【高考只是人生的一段经历,但它却远不是
人生的全部;分数不能诠释全部才华与能力,青春飞扬和凌云壮志更不是几页试卷可以悉数承载】走过 40
年的中国,现在正在超越昨天意义上的高考。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成功机会的增多,对于今
天的孩子来说,高考是一次重要的机会,更是一种人生的历练。考得好当然值得高兴,万一分
数不那么理想,我们的心情也不至于像 40 年、30 年前那么沉重。这个社会真的在进步。【这
个结尾并不是很理想,因为它没有很好的回应文章主题“高考改革”;可以修改为“高考改革,让高考成
为很多人的人生出彩机会的同时,也使其弱化为大多数人的一种普通的人生经历;社会在不断进步,人生
的意义早已超越了高考】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